
以下是大家對醫療保險可能抱持的幾個錯誤迷思,試試看你了解多少:
1.投保後,健康出問題就可獲理賠?
首先,要看保的險種。推出的醫療險種可分為住院醫療險、重大疾病險、
防癌險三類。尤其住院醫療險已成為市場主流產品。
但如果你保的是「住院」醫療險,則只有當你因疾病住院,保險才會給付相關費用。
例如,如果買的是住院醫療險。不幸得了癌症,要做化療時,醫院只通知作化療時,
坐在椅子吊一劑需六萬元的藥,吊完就回家。
因未住院,即無法申請保險給付,此 時得趕緊跟醫師商量,要求住院。
同理,防癌險限於投保人因癌症而造成的醫療費用,且原位癌或零期癌不賠;
重大疾病險則僅限於保單中所規定的幾種疾病,而非 保所有病症。
另外,常有人會叮嚀親戚朋友,投保後三個月內,不要去做任何健康檢查。
這是因為保單契約成立後,一般會有所謂的「等待期」,通常是30~90天。
投保後,如果在等待期內健康出狀況,保險業者不需理賠。但即使撐過等待期,
健康才出狀況,也不見得一定可獲理賠,因有可能原本是屬保險不保的項目。
例如,經醫生確診是先天性疾病(如先天性心臟病),也得自認倒楣,保險並不賠。「醫療險有所謂的除外責任」。
2.投保前如經醫師確診已知有什麼病,最好別說,以免日後發病,保險不賠?
如果這麼做,吃虧的將是自己。
因為保險公司只對保險契約成立後,才發生的疾病理賠。
過去一種常見的理賠糾紛,即是投保人未誠實告知投保前有何疾病(既往症),
誤以為只要不說,就可獲理賠,殊不知保險公司只要向醫院調病歷,
就可查出你在投保 前是否就有某種病症。因此對於投保時必須填寫的要保書,
一定要自己填寫,以免因一時遺漏重要告知事項,造成日後無法理賠的遺憾。
另一方面,有時保險公司針對既往症,可能採增加保費就含在保險項目,
或隔一段時間後才發病,就可獲理賠的處理方法,不見得有既往症就無法獲理賠。
但如不誠實告知有何既往症,日後發生問題,就一定不賠!
3.買保險最好一次買夠,一直適用?
「買保險絕不是一次就OK,」。投保千萬不能怕麻煩,企求有個「萬年保單」。
投保人應視自己的財力與需要,至少每隔幾年就須重新檢視保單,
了解是否能夠反應當時的需求。
4.買愈多愈好?
不見得買愈多就愈保險,重點在是否買對。
買醫療保險要看手邊已有什麼保險,是否衝突。目前醫療保險的理賠方式,分實支實付與定額給付兩種。其中,實支實付型的保險公司必須以醫療院所的收據正本申請給付,所以如買兩個以上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,有一個保險將因無法出示收據正本,無法獲得理賠,徒花保費。另外就是,你所花的醫療費用若高於保險額度,則可由第一家保險公司開立差額收據,再向第二家投保公司申請理賠金額不足的部份。(不過,現在有些保險公司的醫療險是開放副本理賠)
另外,有些公司幫員工投保的團體醫療險,通常屬於實支實付型,因此在規劃個人的保單時,可改保定額給付型的保險,避免重複。
5.等年紀稍長後再買?
剛好相反。醫療保險愈早買愈好,但不要浪費,保險費率會考量投保人的健康風險。
一般而言,年紀愈大,發生疾病的機率較高,保費自然比年輕時投保來得貴。
但年輕時經濟恐較不穩固,要避免保費變成生活的一大負擔,如果買的是可隨時調整
保險額度的醫療險附約,可先買基本額度,日後再視經濟改善的情況,
隨時加買更多額度。
6.等健康真正亮紅燈,再買保險也不遲?
很多人都是生了病或身體變差,才想買保險,
但事實上,「失去健康的人買保險的代價很高,」
健康亮紅燈才要保險,因為保險公司理賠的機率提高,
投保人可能會面臨被保險公司拒保、提高保費,或是有問題的器官或疾病不保
(批註除外)等情形,不論哪種情況,對投保人來說都划不來。
「意外與明天不知哪一個會先到,」達賴喇嘛曾如是說。
禍福旦夕,人生時時充滿變化。
將「健康」視為一項管理課題,預先規避風險,是聰明的現代人不可少的觀念。
這樣的想法,不僅是求降低個人或家庭的財務壓力,
也是為了替自己的生命爭取更多尊嚴。
「醫療保險是個人生活品質的一部份,而不只是面對疾病危機而已」。